熊猫正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进食。
核心提示
距离映秀震中仅10公里的蜀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此前普查显示,拥有150余只野生大熊猫,占国内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
地震之后,卧龙野生大熊猫整体生存状况如何?
2008年11月8日,人们在卧龙发现震后首只野生大熊猫,经抢救无效死亡。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曾在多个场合称,卧龙野生大熊猫今冬将挨饿,面临生存危机。
不过,亦有多方专家称,地震对卧龙野生大熊猫“影响有限”,“过冬不会有什么问题”。
纷争中,目前尚缺最权威的数据支持。
约10年一次的大熊猫普查,因为地震而被提前提及,是否应该提前进行第四次大熊猫普查,亦面临抉择。
一只野生大熊猫死了,就在张和民的面前。
这是汶川地震后,人们发现的第一只死去的野生大熊猫。而张和民担心这样的情况还会发生。
张和民,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国内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去年12月10日,出席香港一个名为“熊猫之乡地震后重建的挑战”讲座时表示,卧龙大熊猫今冬日子会十分难过。
也有专家调查认为,地震对熊猫虽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长期从事熊猫救护的刘世才说,卧龙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还是个谜,要出具整个自然保护区的详实报告,还有待第四次大熊猫普查。
野生熊猫之死
一只野生大熊猫到菜地觅食,看到村人瞟了一眼,蹒跚爬向山中,被搜救后因多个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
去年11月8日,这只野生大熊猫终因抢救无效而死。
13天前,它被发现于卧龙耿达乡一村。早上7时许,村民邓文平起床,听闻院中响动,以为家猪出圈,呼人查看,发现熊猫在房前菜地觅食。
熊猫见人,只瞟了一眼,蹒跚爬向山中。
“它反应特别迟缓。”邓文平说,按照卧龙特别行政区要求,他把情况迅速报告了队长。
乡国家机关派人搜寻到熊猫后,带至邓家屋中,等待救援。
汤纯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繁育基地兽医院主任,他和同事飞快抵达现场。他们发现,熊猫体弱,无力躲避人,缩在屋角,任人观看。
麻醉后,熊猫被送回医院。
经检查,这只大熊猫体重60公斤,雌性,年龄偏大,极度营养不良,并患有严重蛔虫感染,及肝胆、胰腺、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不同程度变形、水肿和功能衰竭。
汤纯香介绍,研究中心抽调了工作人员专门照顾这只大熊猫,加强室内保温、营养补给和护理。
中心专家针对它的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最终,这只熊猫因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而死去。
汤纯香说起它时,至今感到惋惜。
面临生存危机?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这个冬天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
这只熊猫死后,张和民在多个场合谈及今冬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据初步统计,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丧失,低海拔地区竹子出现大面积死亡,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面积42.59平方公里,占整个保护区的7%。
那些地区呈三角形,主要是大熊猫的活动区域。
“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的最大影响,不是直接导致其死亡,而是严重破坏熊猫种群的繁衍生息环境。”张和民说。
去年10月中旬,蜀林业部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保护区展开震后第一次野外调查。
调查发现,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直接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降低,迁徙走廊进一步断裂,部分大熊猫种群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形成“生殖孤岛”。
“这个冬天也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张和民说,其他保护区也已发现生病的大熊猫。
地震影响不大?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看来,地震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不是很严重
与张和民奔走疾呼不同,留守卧龙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则对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境况持乐观态度。
汤纯香说,依照他们的初步调查,地震对野生大熊猫“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他分析,地震对保护区植被的破坏主要是滑坡、山石崩塌造成的。他们实地考察发现,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比较严重,但是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平缓地区,因为地势平缓,这里的滑坡并不严重。所以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也不是很严重。
汤纯香同时分析认为,过去的7个月,当地的监测和专门调查中都没有看到死伤的野生大熊猫,也说明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尚好。
对于去年10月26日意外发现的那只野生大熊猫,他认为是“正常现象,与地震没有绝对关系”。
在他的印象中,往年没有地震时,冬季也有零星的大熊猫下来,“一般一两只,多时有三四只。”
来自第三方的结论,也印证了汤纯香的说法。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大军说,他们也在去年6月震后不久赶赴卧龙,进行了调查。
根据他的观察和初步分析,卧龙保护区下面的木江坪保护站离震中最近,损毁最严重,但是木江坪区域并不是卧龙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最好的栖息地影响不是最严重的。”
王大军注意到的另一个事实是,野生大熊猫对震区环境的适应性。
他分析,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蜀整个大熊猫生存区域就是历史上的地震高发区,基本上2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地震。1900年到2005年间,蜀的整个大熊猫保护区地域发生了4.7级以上地震251次。
他说,事实上,这些震中区到现在依旧有大熊猫生存。
三次调查范围有限
调查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但是调查的范围有限
一个事实是,目前尚缺乏关于整个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的详实报告。
刘世才介绍,他们已经对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三次调查。他是专司野生大熊猫野外保护、救护、巡逻任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局副局长。
三次调查,他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2008年6月21日,地震后不久,25位野外监测骨干人员冒着余震和不断塌方的危险,进入大山内,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调查。
当时分析数据后得出的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
接下来的9月和11月,他们又进行了同样的两次调查。刘世才说,三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按照刘世才的介绍,三次调查采用的是样线监测法。
所谓样线监测法,即根据往年发现熊猫踪迹处,设置一条样线,对线路上动物活动痕迹及相应的生境进行监测,收集数据。
2005年以来,他们在卧龙保护区设置了30条线路,平均一条有四五公里长,最长的可到30公里。调查人员顺着线走,每条线可覆盖范围左右2米宽。
刘世才坦承,样线检测法的调查范围有限,只是针对代表性地区。
记者获取的一份该局上报蜀省林业厅的报告里,关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地质灾害结论,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其中提到: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破坏是有限的,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恢复及必要的人工干预,栖息地会很快恢复的。
去年12月16日,蜀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表示,因为地震造成地质巨变,目前很多地方人无法进入,“大熊猫到底是不是面临缺粮,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数据支撑这个问题”。
本文转载于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p/2009-01-16/0443170547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