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辑创造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快慢、强弱、紧缓的速度。苏联电影艺术家库里肖夫曾说:“节奏——这是紧张与缓和、加速与放慢的正确重复的交替。”节奏不是电影所独有的,很多艺术形式也都有其自身的节奏,如在诗歌中,诗的韵律就是它的节奏,在音乐中,节奏就是各个音符在时值上的变化与结合。而在电影中,节奏是情节、动作和声音在时间、空间上合乎规律的安排。
影片的总体节奏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主要指以情节发展为基础的人物动作的速度、力度,摄影机运动速度、方向,音乐、音响的配合以及场景对造型因素的对比变化等;外部节奏,主要指通过剪辑手段所造成的影片的快慢、松紧、高低的节奏感。
剪辑节奏取决于镜头的尺数,切换的次数越多,镜头的尺数越短,节奏速度就越快;切换的次数越少,镜头的尺数越长,节奏速度就越慢。短镜头的快速剪辑,会超越现实生活的实际空间和时间,从而大大扩展或压缩时空的延续性,造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影片的节奏能激起一种情绪感染。镜头长度越长,镜头的景别越远,节奏越慢,越能表现出“一种富有诗意的宁静和美感”,使人的情绪轻松与缓和;镜头长度越短,镜头的景别越近,节奏越快,紧张的程度越强,就越能给人的心理以“惊人的冲击力”。如《千与千寻》中千寻走下楼梯的一场戏,一共100秒,15个镜头,这段镜头前面的节奏很慢,到最后镜头突然加速,节奏对比非常强烈,戏剧冲突强烈,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角色,让观众和千寻一起感受危险的环境、恐惧的心情。
剪辑节奏是影片总体节奏的组成部分及最后完成,影片的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依据和前提。剪辑不能根本改变影片的内部节奏,但也不是消极地适应内部节奏,它在一定程度上有调整、补救内部节奏的作用。有人过分地夸大了剪辑对影片节奏的作用,认为“剪辑台上出节奏”,这是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