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演
选择合适的导演是一支广告片的成败关键,无论广告构思多么新颖,选择了错误的导演,就会令创意付诸东流。并非导演太烂把广告给拍坏了,而是没有选对导演,发挥不好,浪费了创意。导演与创意人在广告公司制片会议时碰面,初步讨论故事、角色、场地、道具等,待导演消化后再作初步制作会议。导演必须清晰地了解客户需求,知道广告背后的市场策略、创意的精神所在以及一些不可忽视的客户要求。例如客户打算把产品定位为高档,广告片就应该塑造出大气的感觉;又或者客户有某个卖点要与竞争对手较量,广告亦要传达得很清楚。
二、演员
选演员千万不能单看照片,除非你所需的演员只像道具般站着不动,最好是要求制作公司拍下录像带,若能试演一些片段更好。因为,广告所选的演员大都是模特儿,光是样子好看,演技不一定行,看过试演片段,至少心中都有个底。所以遇上某些角色特别需要注重演技,那挑选专业演员是在所难免的。但专业演员的弊病是太为人所熟悉,这会影响广告的可信性。因此,最好的方法还是找些与角色一样性情的人来演,换句话说,他们并非在演戏,而是在做自己。例如要找人演厨师,最好还是真的找个厨师;要找人演钢琴家,就真的找个钢琴家,那就不用再教他怎样演了。
有导演教懂我怎样去确保对手戏演得更好,就是一并把对手找出来,意思是要找一对夫妻,就真的找一对夫妻;要找对母子,就真的找对母子;要找一群朋友,就真的找一群朋友,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可以自然流露,省却不少热身及交流,而且效果会事半功倍。有一点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只挑主角而忽视旁边的配角,正所谓“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选不好配角也会拖慢拍摄进度,所以有可能的话也花点时间去看看他们的演技。事前多花一点时间,到实拍时就轻松得多了。
另一种选角情况比较难控制,那就是选用艺人或名人(Celebrity)。近年广告都一窝蜂的采用艺人或名人,情况十分严重。用艺人,一来是成本上升,二来是限制多多。使用名人则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角色一般都是量身定做的,名人所演的就是自己,所以没有别人比他们演得更好。例如某电讯公司拍摄的一支广告,就选用钢琴家李云廸去演自己,眼看他十指于琴键上飞舞,恐怕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知为何,绝大部分的歌手都不懂演戏,偏偏客户又特别喜欢挑歌手作演员,结果往往弄得广告非驴非马。若真的逼不得已要选歌手演戏,最好避重就轻,尽量减少他们的演戏部分,增加特写镜头,把戏份都放在配角身上,那就可以既能清楚地说故事,又能增加歌手的出镜率,真正两全其美。
三、服装
服装是穿在演员身上的,换句话说是除了演员的面孔外,在广告中出现最多的。在一支三十秒的广告中,整体的格调,演员的身分,就是靠服装来表现的。在制作会议中,导演的美术指导需要向广告公司提供参考图片,再按图片去选购或定做服装。好的衣服,不一定穿在每个人身上也好看。所以,在拍摄之前必须先行试装,找演员试穿不同的服装,看看哪款最合衬,遇有衣不称身,还有时间作出修改。
四、场景
场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无论是外景拍摄或是在摄影棚内,都要多加留意。基本上,若是外景,制作公司会先派员堪景,并拍下照片。初步选定后,导演会与摄影再次堪景,确定可行性。若是在摄影棚内拍摄,导演会找设计师先行绘下草图,决定后才画正式的施工图,创意人在拍摄之前须要到摄影棚审景,有问题就要立刻补救。在外景拍摄方面,若只有单一场景就比较容易处理,要是超过一个场景就要审慎安排了。除非制作预算是允许有多天的拍摄,不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转换数个场景就会非常复杂。须知转换一个场景牵涉很多大大小小的器材运输,演员的调配,还有发电机的安排等,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制做公司在堪景时都会审慎安排,尽量利用每个场景的不同角度,减少场景的转换。
五、天气变量
拍摄外景时经常被忽视的重要事情──天气变量。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变量就是指拍摄期间若遇上天气变化而阻碍拍摄,保险公司会赔偿延误所牵涉的费用。在国内,不少制作公司都没有拥有自己的器材及制作人员,所以遇有下大雨不能顺利拍摄,客户就要多付一天的拍摄费用了。当然,依制作惯例,拍摄前制作公司都会留意天气变化,再与广告公司及客户商讨是否如期拍摄。但遇上雨季或广告片要赶上档期,就往往要冒上风险了。购买天气变量的保险,就可减低拍摄的风险,不过,天气变数的保险金并不便宜,约占制作费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很多客户都情愿冒上风险而拒绝购买保险。但如果远赴外地拍摄或拍摄造价高昂,不容有失,付出区区百分之二十的保险就是物有所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