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光,就必须解释有关色温的问题,大多玩摄影机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色温"这个东西,不过对色温的原理可能就一知半解,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而实际的状况是,只要您读过国中物理,您一定还记得「绝对温度」,又称為「凯氏温度」的东西。其中0°K绝对零度,正好是摄氏-273℃,所以20℃是20+273=293°K
色温3200K的意思是指实验室黑体在高温3200°K(2927℃)时发出之「光色」,K代表绝对温度单位。色温3200K时光色比较接近红色,记得铁烧到千度以上时不正是烧红发光之时吗!而红铁继续加温,光芒会愈来愈亮,愈来愈接近白色,如果能控制不融化散开的话,您将发现光芒愈来愈接近蓝色(像瓦斯炉火发出的蓝色)。
趋近红光,色温低,波长长,单位直线传送距离远,易被吸收,所以红光常拿来做警示用灯光。趋近蓝光,色温高,波长短,单位直线传送距离近,易被反射,天空是蓝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都是因為蓝色被反射出来,而红色被吸收走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如果惰况是相反的话,那我们的天空和海水将是红的。
人类对顏色的感受,来自於光以及光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之后,透过视神经的感受而分辨出各种顏色。由於人眼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即使在不同的光源下,我们仍能分辨出物体顏色的差别,所以在3200K的钨丝灯光下看到物体呈现的顏色,和拿到5000K的太阳光下所看到的顏色不会差太多。
但是摄影机或是底片,靠的是电子式或化学式的分光方式来反应出光的色彩比例(三原色或三原光的比例),机器
没有办法自动调节顏色的差别,所以纪录出来的色彩是完全地反应。因此,我们在灯光下拍摄时看到的是正常顏色,但如果没有去调整机器对色温的感度,会发现东西拿到日光下时,整个顏色都不对,红色系列都不太明显,整个画面是「偏蓝」的。同样地,如果在日光拍摄时看到的是正常顏色,未调整机器对色温的感度,把物体拿到灯光下时,看到的顏色是少了蓝色系列,「偏红」的画面。
这个情况是我们拍摄ENG常会碰到的,从室内灯光环境下拍摄,有时带到窗户透进来的太阳光,就会发现太阳光是蓝色的,而肉眼看到的却是正常的。因此在用ENG摄影前,我们必须做「对白」(一说:白平衡)的工作,把现场的色温以「白色」当成标準来做一个「归零」的动作,让摄影机在现场的光源下,以我们所知的白色物体(通常是白纸)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当成标準的白色,这样其他的顏色就可以有一个标準可依循,摄影机就可以呈现出较接近真实的色彩。
职业用摄影机,色温要求的标準相当高,因此大多会有2段以上的色温板(3200K、5600K),广播级的甚至有四段以上(3200K、4500K、5600K、6300K),分得愈细,精密度就较高,相对的宽容度就愈低,因此在使用较高级的摄影机时,摄影人员得格外注意光的变化。其实,愈精密的机器,拍出来的画面自然也就愈好看,但是相对地,出错的机会也就愈大。不过,幸好科技是一直在进步的,目前新一代的数位摄影机,对色温的控制性愈来愈高,同时也较以前的更加準确。也许有朝一日,「对白」会变成多餘的工作,到时要很高级的机器才有「手动」对色温的功能呢!现在很多照相机不正是这样吗?要高级的机种才有手动调焦,手动对光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