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暗示性
解说词的暗示性是让观众不暇思索地接受某种观点、某种情调和某种体验,即在言语交流时在字面上并不明显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感受,一种来自实践的经验积累。我在电视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就比较重视这种“暗示性”的存在。它的存在,使解说词在画面语言的延续上又有了一定的情境牵引性,使观众感悟意味深长。电视人物片《奉献》中对人物清贫廉明的暗示,电视音乐片《太阳谣》中盼电的暗示,电视报告文学《太阳情》对亲情别离的暗示,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走向辉煌》中对创造太阳的暗示,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走向辉煌》对业绩辉煌的暗示,电视演讲片《太阳魂》中对职业道德的暗示都是比较成功的,它们在提高解说词灵性的同时,也提高片子的背景容量。
四、口语性
口语性是指直接参与、且用日常的、自然的、非正式的、非标准的及不太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也就说,我们的解说词使用一些生活中的口语来叙述事件、或人物,反而会使观众觉得交流双方更亲近、更投缘,正面效应也更大。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观众始终站在自己的跟前,想交流,想说话,想吐出心声,笔下也就叙事如口出,很容易产生效应。
五、独创性
“文章最忌随人后”。如果我们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中,自己不多加思索,老是去套用别人的“东西”,那你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创作了,因为吃别人嚼过的槟榔没味道,吃自己嚼过的槟榔也没意思。要时刻提醒自己多创新,多写出一些具有自己个性特征、且视觉感比较强的“词汇”来。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我曾经在创作以校表女工为题材的电视片时,就遇上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平淡无奇的校验工作怎么写呀?就在我无可奈何之际,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文学形式反映校表女工。我想,校表室女工多年轻人,用文学形式创作比较新颖,既符合她们的个性特征,又能给观众留下生动、活泼的印象。事实上,在电力题材电视专题片创作中,不管是电视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观众,最嫉讳公文式的解说词。那些既生硬又无文采的解说词,是以牺牲“先进经验”为代价的,因为观众从来就对“八股文”不怀好感。
城区供电局在总结过去成、败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反馈理论”:在一个网络中,输入端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影响输出端;而控制了输入端,就等于控制了输出端。这就是说,电力市场的“输入端”,除了靠经济技术和营销手段控制外,还得寻找一个保障其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触发点”;而这个“触发点”,是在经历了许多的困惑之后,才在他们的行为准则中得到了确立:先客户之忧而忧,后客户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