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系列之:距离
空间的传统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他的著作The Hidden Dimension及The Silence Language中提及,距离关系——在固定空间内的有机关系——可以因外在环境,如天气、噪音及光线而改变人的空间距离关系。草原、戈壁地区的空间距离要大些。霍尔将人类使用距离的关系分为四种:
1、亲密的(intimate):霍尔以人的皮肤至18英寸远,称之为“亲密距离”。这种距离有人与人之间身体的爱、安慰和温柔关系。这个距离若被陌生人侵入,则会引起怀疑或敌意的反应。在许多文化里,亲密距离关系若在公众场合出现,会被认为有失礼仪。
2、个人的(personal):大概是18英寸到4英尺的距离(约成人的手臂长)。个人彼此间碰触得到,较适合朋友与相识之人,却不似爱人或家人那般亲密。
3、社会的(social):约为4英尺到12英尺长。这通常是非私人间的公事距离,或是社会场合的距离,正式而友善,多半是三人以上的场合。
4、公众的(public):公众距离是12英尺到25英尺或者更远。这个范围疏远而正式。重要的公众人物通常会在公众距离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距离关系都是直觉的。但在电影里,这种距离观念也会被用于描述镜头与被摄物的关系。虽然镜头不一定按照以上距离呆板规划,但其距离远近是会暗示心理效果的。
在《一一》中,镜头与被摄物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公众距离”:从阳台上看远处高架桥下亲密的莉莉和胖子;从长长的走廊的尽头、虚掩的门缝看人物的走动;从玻璃窗外看室内对话的主人公,甚至从火车的车窗外拍摄旅行归来的昔日恋人;更典型的是阿弟的婚礼,镜头从大厅一个角落默默注视醉酒的人折腾新郎新娘,任由里面的人肆意表演。
摄影机离被摄物愈远,观众的态度就愈中立。尤其是公众距离,总会引起某种疏离感。当你用疏离来表现亲密,或者反之,你用亲密表现疏离,那么,这有可能就是你的风格。杨德昌将“公众距离”放置在对亲密、友善、焦灼、尴尬情节的解读上,应该不简单是一个风格的说法:其中映射着心灵的疏离,表现孤寂的恐慌,还有,应该是对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尊重吧——很多事情,无论你介入与否,都不会有答案。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洋洋和NJ早上在电梯门口遇到前一个晚上发生家庭战争的女邻居。洋洋转到低着头并戴墨镜的女邻居前面探头探脑想看个究竟。NJ拉住了洋洋。在地下车库,他对洋洋说,这样看人家是不礼貌的。杨德昌不是小孩,他懂这个道理。他没有用反打镜头让我们看一看突然遇到30年前旧情人的NJ的表情,任由阿水面对着镜头表现一个成熟女人的应对自如。似乎他是尊重NJ此时此刻的情绪。效果呢?我想,每一个有过或想象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如果此时忽然来个真人NJ的脸部表情,岂不打破了这样一个让观众入戏的绝好氛围?
那么,距离效果的普遍规律是什么?卓别林有句著名的格言:“喜剧用全景,悲剧用特写。”。比如我们过分接近一个动作:你身边的人忽然踩到西瓜皮。这是一个近景,那么你会下意识搀扶他,表现出关心他的安全。如果是远景,就显得滑稽可笑了,你可能会笑出声来。卓别林懂得了距离远近产生的个中效果:当他用远景时,我们会捧腹;当他突然切进特写凸显情绪时,我们会发现好玩的地方不再好笑,因为我们认同了他的情感。最典型的应该是他的《城市之光》了。